徐特立故居
发布日期:2017-11-10 00:00 来源:长沙县政协网
徐特立(1877—1968),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05年,徐特立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周刊。后兴办私学(如梨江学校、长沙平民夜校等)。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并于同年在故居内创办了五美学校,为当地的贫苦孩子提供上学的场所。1924年,42岁的徐特立从法国回来后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时,徐特立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任教育科长,又在左派掌权的国民党长沙市党部任农工部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共八大中央委员等职。徐特立毕生从事教育,为此献出了他的一生。他早在清末即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初期被誉为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培养了大批对中国各项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学生遍天下。他不但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继承了占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徐特立故居位于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观音塘组,为典型的清末南方农村四合院建筑。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有一百五十年左右,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出生、成长和曾经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徐特立故居系徐家祖业,清末同治年间由徐特立的祖父所建,1889年,徐特立过继给伯祖父来此居住,开始读书。1897年他制定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自学成才。1913年捐居办学,为当地贫苦农家孩子提供免费上学的机会。1914年改建,其后两次扩建并多次维修。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过厅、庭院、上屋等,左右建厢房、杂屋。1916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东厢房计九间留用外,其余均归学校管理。1927年,徐特立参加革命后,房屋和学校由其妻熊立成管理。徐特立故居为保存完整的清末南方四合院风格,其选址考究,布局严谨,功能齐备。建筑为砖木结构,部分墙体为夯土墙,坡屋顶,小青瓦,地面为三合土,梁柱全部采用套榫相结合的方法,房屋四周和内院都有由青砖砌成的排水沟,内院走廊都均匀分布着木柱。故居建筑面积581.7平方米,共有房屋19间,层高为6.25米,座西朝东,大理石台阶通往故居内。整个建筑结实耐久,采光,通风良好,设计科学。外有围墙,正中为槽门,内有庭院,结构完整。作为保存至今的清代农村四合院建筑,徐特立故居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故居门前有两排侧柏,是 1919年徐特立去法国留学带回的种子,亲手栽种。天井中还有徐特立青少年时期亲手栽种的桂花树两棵和柚子树两棵。1980年,故居修缮一新,并复原陈设有徐特立夫妇和徐乾以及教员陈昌、毛达恂等人的住房。屋内陈列丰富,有专门的事迹陈列室、徐特立铜像、生前所用物品陈列和复原的徐特立及家人所居住房屋和当年徐特立办学堂的教室、教员卧室的复原陈列。1983年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